<progress id="uajuj"></progress>
      <samp id="uajuj"></samp>
      <menuitem id="uajuj"></menuitem>

          <samp id="uajuj"></samp>
          <progress id="uajuj"><bdo id="uajuj"><dfn id="uajuj"></dfn></bdo></progress>
          城市
        1. 北京
        2. 天津
        3. 上海
        4. 重慶
        5. 河北
        6. 遼寧
        7. 吉林
        8. 黑龍江
        9. 內蒙古
        10. 新疆
        11. 甘肅
        12. 寧夏
        13. 陜西
        14. 山西
        15. 河南
        16. 山東
        17. 青海
        18. 安徽
        19. 浙江
        20. 江蘇
        21. 江西
        22. 湖南
        23. 湖北
        24. 四川
        25. 云南
        26. 貴州
        27. 廣西
        28. 您所在的位置: 主頁 > 考試題庫 > 考前強化

          心理學基礎知識:符號相互作用論闡述

            導語:2021年全國考試報名已開始,編輯團隊會在第一時間發布考試報名信息以及輔導資料。心理咨詢師網預祝大家取得好成績!

            符號相互作用論(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一種強調人類生活和行為意義的社會生活理論觀。它旨在分析社會的多元性和沖突性,社會生活的相對開放性,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性,主觀解釋的重要性,道德和社會規則的文化相對性以及自我的社會結構性。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本世紀初的美國。從本世紀初到30年代,芝加哥大學首次進行了經驗性的研究。符號相互作用論一直是與科學實證主義相對立的,它否定機體類同、科學假設和檢驗、因果關系、社會的普遍性規律及實證意義上的科學客觀性,強調自然主義,把分析歸納作為主要方法,分析不穩定的關系、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具體規律或規則。
            符號相互作用理論的直接哲學依據可以從美國早期實用主義者中找到,特別是C.S.皮爾斯,W.詹姆斯的J.杜威。皮爾斯提出早期的實用主義信條,即人類行為的意義不在于目標或關系本身,而在于具體的、特殊的社會情境。要了解某一行為的意義,必須知道它的實際結果。詹姆斯認為,意義比皮爾斯所構想的還要更具休體性和主觀性。在他的名著《心理學原理》中,他闡述產用主義觀點在心理學上的應用,提出一個人有許多社會自我,其社會自我的數量取決于周圍人對那個人不同的看法和概念。杜威則進一步引申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中多元性是不可避免的,人類注定生活在“開一閉”和“不完整”的現實中,隨著個體不斷的再建,需要經常修正所有“過去”的行為,并為未來的行為作好準備。
            早期的符號相互作用理論能在芝加哥大學發光顯彩,是與W.I.托馬斯、C. H.庫利、G. H.米德這三位學者分不開的。特別是米德,把實用主義的抽象哲學思想根植到經驗和社會現實中,使早期的符號相互作用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
            米德是靠杜威的幫助進芝加哥大學的。在那里,他們成了好朋友。因而,米德受到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熏陶。米德把個體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單元,并強調在人類意義上的符號和語言的作用。他認為,人的思想不是固定的機體存在,而是一個不斷對經驗作解釋、反映和判斷的過程。某一個體對其他個體或物體作出反應,是因為這些人或物對他有意義,但這些意義不是固定的,也不取決于文化或社會的性質,它們是“開一閉”式的,會在人們相互作用的具體情境中發生變化。當某一姿態或交往的意義被發出者和接受者共同了解時,就包括著符號的性質。米德認為,人類區別于動物就是因為他們能通過語言和相互作用來形成、分享、變化和交流這些符號的意義。
            米德為社會心理學提出的是一個一般的哲學方法,而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但他所強調的不斷進行的相互作用,為建立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他的自我理論,有許多已受到實證檢驗和支持。其中包括:(1)人在某一社會地位上時間越久,這個地位對他的自我定義的影響就越大。(2)和他人實際作出的判斷相比,自己覺察中的他人的判斷與自我概念更為有關。(3)在評價的其他基礎不適用時,人開始期望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的評價一致起來,尤其期望與被看成是善于判斷的人或者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的評價一致起來。(4)自我概念在與值得重視的人之間有高度一致時,比有低度一致時更為穩定。
            符號相互作用論有三個不同趨向:以H.布盧默為代表的新芝加哥學派,以M.H.庫恩為代表的衣阿華學派以及以E.戈夫曼為代表的劇作藝術學派。這三個流派,也有共同點,它們都認為個體因為有意義才采取行動,這些意義也是科學理解其行為的關鍵。這三個學派都信為,焦點應該在社會相互作用中,在兩個或更多的人發生實際的或潛在的相互交往時,但布盧默強調的是意義的流暢性、情境和背景特點,認為意義是兩個或更多的人相互作用時出現的東西。布盧默指出,從本質上說,人類是理性的,相遇而發生相互作用時,他們都會進入一個開放的問題解釋過程,以發現他人的意向及行為的含義。與此相反,庫恩強調的是社會中更穩定、不變和確定的方面,與實用主義者對人類生活的看法有許多接近之處。但布盧默和庫恩都考慮到自我性質,個本對自我的考慮和原因,以及相互作用情境中自我所起的作用。
            戈夫曼的觀點與社會學及社會心理學中相互作用理論倡導者的思想更為一致。他的早期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1959)用戲劇藝術把握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如個體獨立或聯合運用策略,程序在他人面前表現出次序、規范和理性等。他認為,社會生活中“幕前”和“幕后”是不一樣的。他把戲劇和表演概念引入日常生活,認為,個體與交往、相互作用的社會生活有著與生俱來的沖突。因而,他著重要解決的是個體在他人面前呈現自我的種種方式和面對面交往中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在他的著作《公共場合的行為》(1963)國。他把戲劇藝術思想進一步擴展,為越軌行為社會學中“標簽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這種觀點,越軌或不正常行為不是天生的,但會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這時越軌行為研究中一種全新的觀點。
            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符號相互作用論非常盛行,創造性觀點和研究計劃不斷涌現。從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吸收了現象學、存在主義社會學、人本主義心理為、交談分析、歸因理論、社會語言學和情緒社會學等研究成果的結果。現在的符號相互作用論較之19世紀末芝加哥的理論,已更為豐富、更有經驗土壤和科學觀點。

        29. 在線咨詢
          • 姓名:
          • 聯系電話:
          • 問題:
          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