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次擁抱的力量
我正在做一次全國巡回演講的時候,母親突然打電話給我,說父親被查出來癌癥晚期。
我急忙暫停的演講計劃,收拾行李準備去看望父親。
我買到了當天最晚一班去我父母居住城市的航班,大概四個小時以后我能回到家中。在飛機上,我回憶了我的家庭和我的成長經歷。
我父親的一生,是充滿了抱怨和挫折的一生。他很聰明,然而懷才不遇,事業幾經波折卻并未成功;他和我母親的婚姻也非常的不幸——總是吵架,或者相互冷戰,我不明白上帝為何偏偏要把兩個敵人綁在一起生活。父母這種不和諧的婚姻對我的傷害非常大,每當他們彼此怨懟時候,我就會在心里默念:“上帝啊,請讓我能活過這個時刻吧。”
雖然我愛我的父母,但是我心里對他們也充滿怨恨——我受夠了和他們一起的生活,我要離開。當我長大以后,我選擇了離開父母,去到另一個城市工作和生活。我對婚姻充滿了恐懼與不屑,不論我多么愛一個女人,我都不會和她走入婚姻。
工作以后,我和父母聯系也非常稀疏,如果我去到他們在的城市出差,我會找時間和他們吃頓飯,平時每周打個電話給他們。
僅此而已。
當母親說醫生告訴她父親大概只能再活4個月的時候,我非常震驚——我從沒想到父親會突然離開我,雖然我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但我還沒有準備好和他告別。
當我走進的醫院時,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想要和父親連接,我想要重新和我的家庭連接,這也許是我最后的機會。作為一位心理學專業人士,我非常清楚家人之間強烈的情感連接對家庭成員的生命有多大的作用。我為很多客戶做家庭,然而我自己卻不愿觸碰自己家庭的創傷。這一次,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意愿——我想為我的家和我的父母,做出改變。
和父親共度了幾天以后,我對父親說:“爸爸,我能感覺到你很難受。現在我很內疚,之前我對你和媽媽太疏遠了,但是我真的很愛你們。我怕我來不及告訴你了。”
我湊近他,準備給他一個擁抱。
當我伸出雙手準備擁抱他的時候,我看到他往后縮,臉上出現厭惡的表情。父親是德國人,在他的文化中,不贊成男性表達內心感受,任何情緒和愛的表達都會被看成一種軟弱。為了“做個男人”,他關掉了自己所有的感覺。那一瞬間我心里挫敗極了,我很想對他說:“我根本不需要做這些你知道嗎?如果你還打算繼續給我這樣的冷酷,那就這樣吧。”但我深呼吸了一下,仍然用雙臂擁抱著他,說:“好了老爸,我真想給你個擁抱。你不打算抱抱我嗎?”
我感覺到他渾身都僵硬了,他緩緩地將雙臂擱在我背上。我得寸進尺地說:“老爸,來抱緊點。對,對,就這樣。再緊點好嗎?非常好。謝謝你老爸。這樣就可以了。”
第一次擁抱完之后,我看老爸表情尷尬極了,他推辭說自己累了想睡。我也就離開了他病房。
當我小的時候,父親交給我很多知識,唯獨缺少如何表達情感。而現在,我打算教我父親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個動作——擁抱。當他抱緊我的時候,其實一件神奇的事情就在我們之間發生了,那種我們父子深愛彼此的情感慢慢萌芽。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們見面只是打個招呼,一起吃飯卻無話可說,那種隔閡在我們之間越來越大,第一次擁抱的時候我們都很尷尬。
但我已經下定決心要成為我的家庭中愛的資源,我不再要求我父母給予我愛,我要給他們愛,給他們示范如何表達愛。
從那天以后,我每天都會擁抱父親好幾次。剛開始幾個星期他都不習慣,他甚至對我說:“夠了,夠了,我還要和你玩這個游戲玩多久?”后來他會對我母親說:“噢,看看你兒子,他又要來抱我了。好吧。”再到最后,我們可以自然地擁抱,通過擁抱感受對對方最深的愛,我們可以擁抱著講話。
從我第一次擁抱他,到最后我們都享受彼此的擁抱,我擁抱了他兩百多次。
他這次生病,為我們整個家庭的關系提供了一次轉機。在照顧他的過程中,我們這個家庭因為互相怨恨、壓抑愛和憤怒而造成的創傷開始愈合。
神奇的是,我父親的癌癥并沒有按照醫生預言的速度發展。半年后他出院了,在他身體好的時候,他開始和我母親去旅行,或者去我住的城市探望我,他有時還會去到我的課程中。
我們的家庭關系從來沒有像我父親最后這幾年這樣好,我們習慣了擁抱對方,他也開始擁抱我的母親——幾十年后,他們又找回了當初那種彼此相愛的感覺,甚至更加相愛。我父親又活了四年,在這四年中,他感受到了來自家人和世界最溫暖的愛,他也開始表達和給予別人愛,他的情感就像一株茂盛的樹,充分的汲取養分,又為這個世界貢獻著自己。
然而,生命得到滋養的不僅僅是他,還包括我自己——在這幾年里,我對婚姻的恐懼感也漸漸緩解,我開始了一段認真的關系。
二、關于“擁抱”的研究
人類需要連接才會快樂,身體連接是人類連接的基礎。
觸感是我們出生時唯一一種發展得最全面的感覺,它是人類發展其它感覺的基礎,人類會采用身體接觸去傳遞信息。如果說語言是后天習得的信息傳遞技能,觸感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信息傳遞技能。
觸感對于信息傳遞到底有多可靠呢?
2009年,心理學教授Matthew Hertenstein招募了一群志愿者,讓他們去尋找一些陌生人,通過觸碰傳遞出自己的情緒。然后這些志愿者再詢問陌生人他們是否可以準確收到自己的情緒。這次試驗中,大概有78%的情緒(無論是憤怒、恐懼、厭惡、愛、感激、同情、快樂或者悲傷)都能準確被感知。
那么,除了傳遞情緒,觸碰還有別的作用嗎?
Sonja Lyubomirshy 教授曾有一個研究,她將學生分成兩組,給一組學生一天至少五次擁抱,持續一個月,另一組則沒有。一個月后,他們發現獲得擁抱的那組學生感覺更加快樂。
Sheldon Cohen 教授是一位專門研究壓力和疾病關系的教授,他在2014年的一次研究發現,更多的社會支持以及更頻繁的擁抱,可以保護人們更少的患上和壓力有關的疾病,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甚至癌癥。
如此說來,人與人之間的肢體接觸,尤其是擁抱,可以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擁抱在家庭中有多重要
擁抱是人類天生的習慣,然而在很多文化中,擁抱并不是一種被鼓勵的行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里并不存在“擁抱”的習慣。和所有情感表達的行為一樣,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并未和父母建立起擁抱的習慣,擁抱這種行為會在家庭中消失。
情緒表達的通道消失之后,一個家庭中的各類情緒都會被壓抑,消極情緒的壓抑可能會轉換成怨恨,而積極情緒的壓抑會使人們疏遠。一個家庭之中,情緒表達通道越暢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越融洽。
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幫助孩子養成“擁抱”這個習慣,就是幫他建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情緒通道,這個通道對他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有積極效果。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形成某種習慣以后,他會將這種習慣傳遞到自己的后代中。所以,如果“擁抱”這一行為成為一個孩子的習慣,它將如同傳家寶一樣在家族后代中傳遞下去。
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擁抱并不是你和你家人的習慣,而你又想要改善與父母的關系,你確實可以嘗試從建立“擁抱”這一行為開始,就如同文章開頭故事主人公那樣,為你的家庭建立這個傳統。“擁抱”這個習慣的建立并不難,因為肢體接觸是人類天生的需求,被后天的規范關閉了而已。